【理论学习】让堤坝上的党徽更闪亮

来源:陕西法制网 时间:2025-07-25 09:08:48 阅读量:

七月暴雨如注,江河水位告急。防汛救灾的战场上,总有一面旗帜最先立起来,总有一枚党徽始终亮着。这不是偶然现象,而是百年大党伟大精神的时代传承,是共产党员刻进骨血的行动自觉。

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,检验的是政治纯度。洪水面前没有旁观席,只有冲锋位。党员干部闻“汛”而动,不是选择题,而是必答题。水位每上涨一寸,责任就加重一分。那些彻夜巡堤的身影,那些带头跳进管涌的臂膀,那些嘶哑却坚定的指挥声,都在诠释一个真理:党性不是抽象概念,而是具体实践。

科学防汛的精准施策,体现的是专业厚度。新时代的先锋模范作用,既要讲奉献,更要讲方法。水文监测、险情预判、群众转移,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知识打底。党员干部既要当“急先锋”,更要做“明白人”。把专业技术转化为防汛效能,用科学决策守护群众安全,这才是更高水平的担当。

持续作战的坚韧意志,锤炼的是精神硬度。防汛是场持久战,疲劳期最容易出现思想松懈。党员的特殊性就在于,群众疲惫时我们坚持,群众焦虑时我们镇定。连续作战不叫苦,险情不除不收兵。这种坚韧不是与生俱来的,而是来自持续不断的思想淬炼和政治历练。

群众身边的守夜人,彰显的是为民温度。防汛的最终目的是护民平安。转移安置中的一句暖心话,物资发放时的一个微笑,灾后重建中的一次弯腰,都是党性的生动注脚。群众不需要响亮口号,只在乎谁在风雨中为他们撑伞。党员干部要把“人民至上”写进每个防汛细节。

制度优势的集中展现,凸显的是组织力度。从中央到地方的应急体系,从军队到地方的联动机制,本质上是党的组织优势在发挥作用。每个党员都是组织网络的节点,每次高效协作都是制度力量的证明。越是危急时刻,越要发挥组织体系的强大动员力。

风雨终将过去,精神永远留存。防汛中淬炼的党性光芒,会转化为日常工作的持久动力。当党徽在泥泞中越发闪亮,当党旗在风雨中更加鲜艳,群众就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先锋队,什么叫作主心骨。


供稿:神木市委组织部

作者:曹 斌

编辑:许沥心

责编:马宁

审核:姚启明

操作选项

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

宽屏阅读

打印文本

分享
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