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未央法院 | “最后一劝”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“金钥匙”

来源:陕西法制网 时间:2025-05-21 15:42:54 阅读量:

为深化西安中院“四个最”小切口创新,落实婚姻邻里纠纷审判“最后一劝”,促进矛盾纠纷一次性化解、实质性解决,西安未央法院民事审判三庭依托“爱家”家庭教育指导中心,携手家庭教育指导员化身“解扣人”,通过“多问一句、多想一层、多做一事、多争取一次”的实际行动,生动诠释了“最后一劝”是如何成为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的“金钥匙”的。

业主甲某之子在小区喷泉池玩耍时不慎摔伤,因物业拒绝担责,双方经社区、派出所等多轮调解无果,甲某遂以其儿子小甲为原告诉至未央法院要求赔偿。“小区喷泉池不蓄水了,池子里的方块石头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,我孩子的血迹至今还在上面……”甲某坚持让物业公司赔偿。“孩子没有监护人看管时玩耍受伤,家长是主要责任人,公司已经准备了所有的证据,不怕打官司……”物业公司坚持走诉讼程序。

为最大限度减少诉讼程序对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的影响,修复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关系,实质性化解矛盾,杨晏法官尝试再努力一次,进行“最后一劝”。在深入了解情况后,杨晏发现甲某要求赔偿只是表象,更深层次的是对小区安全隐患的担忧。遂以“责任分担+风险预防”为突破口,解开双方心结,最终促成物业公司“主动致歉+承担部分赔偿+整改安全隐患”的复合方案,有效修复业主与物业的信任裂痕,更让孩子们今后能够在小区里“玩得安心、玩得放心”。

离异夫妻乙某与丙某因抚养费等问题陷入僵局,母亲丙某以小乙名义将乙某诉至法院主张抚养费。“离婚几年,只看过孩子一两次,他必须付抚养费……”“离婚时财产都给了她,就是为让孩子过得好一点,我一分钱不会给,还要起诉她变更抚养权……”庭前数次调解无果,双方始终据理力争。开庭时,仍诉说着各自的委屈,针锋相对、恶语相向、互不相让,充满对彼此的指责和怨恨。

本案依法判决的确能够结案,但双方当事人的日子还要继续,一纸判决对孩子健康成长是否真的有利?于是,杨晏法官突破“非输即赢”的裁判思维,以“一切为了孩子”为切入点进行“最后一劝”,多角度唤醒父母责任意识,并逐条解析离婚协议效力,引导双方换位思考,最终促成双方达成“乙某每月最低探望孩子一次、孩子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大额支出由双方各担一半”的柔性协议。通过化解抚养费纠纷“一揽子”解决探望问题,避免衍生诉讼,修复破碎的亲情纽带。

“法官,楼上业主根本就不露面解决问题,我只能来起诉,我申请鉴定财产损失,大不了最后拍卖被告的房子……”原告丁某因楼上漏水泡坏家装、家电等财产起诉楼上邻居戊某,但因戊某失联,另案中已对戊某进行公告送达,本案中丁某亦要求公告送达,并准备后期申请强制执行戊某的房子。

受损事实清晰,受损项目可以鉴定,作出判决不难,难的是往后邻里之间如何相处?恶化的邻里关系在日后是否会衍生新的矛盾?为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,杨晏法官进行了“最后一劝”。通过邻里走访、发送短信、添加微信、联系工作单位等多种方式,最终与戊某亲属取得联系,经反复释法明理后被告同意调解。

“今天组织双方核对受损项目……”“全屋定制双方碰一下市场询价情况……”“受损家电售后的处理意见是什么……”“房屋空置损失的计算原则是……”因双方就赔偿项目及金额分歧较大,法官遂多次组织双方一项一项核对、逐项缩小差距,适时以“远亲不如近邻”理念调和,最终促成双方就赔偿金额达成一致,戊某当场向丁某支付赔偿款13.8万元,丁某申请撤诉,避免鉴定周期消耗,邻里关系修复如初。当事人送来表达感谢的锦旗,正是对“最后一劝”司法担当的生动注解。

某小区两个同学在健身器上玩耍时一人受伤,双方父母就赔偿事宜僵持不下。在双方坚持进行鉴定和要求判决的情况下,杨晏法官坚持以“成本警示+责任明晰+情感疏导”三步调解法化解矛盾纠纷,从核算鉴定耗时耗资、明晰权责边界、强调同学友谊的珍贵等角度,让双方父母对自身诉讼成本、赔偿项目、存在过错有较为清晰的认知,最终促使双方在“即时赔偿+撤诉”的调解方案中握手言和,被告当场支付赔偿款,减少当事人诉累,避免矛盾升级,修复同学间的友谊,让孩子们见面不再忧心,实现“案结、事了、人和”。

“最后一劝”不是程序的终点,而是司法为民的起点。今后,未央法院民事审判三庭将继续坚持“把问题解决在法庭之内,把关爱延伸到法庭之外”的理念,对各类矛盾纠纷坚持“最后一劝”,努力将更多矛盾化解在诉前、责任厘清在庭前、修复完成在判前,将实质化解矛盾纠纷做深、做实、做到人民心里去。(杨晏 潘望)


编辑:赵佳欣

责编:郑黎波

审核:姚启明

操作选项

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

宽屏阅读

打印文本

分享
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